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腰扭伤了,不敢长时间坐着写字。这次博客更新,就贴篇美国侨报的弯胞文章吧。

  文章说郝柏村多年前曾提出“一国两府”,这是因为统派不愿意提到李登辉其人吧。“一国两府”,作为台湾方面的政策,其实是李登辉在1990年提出来的。当时他还是国民党主席。他提出三条:只有一个中国;一国两府;两岸对等谈判。然后呢,当然是被北京骂得一塌糊涂。李登辉气愤地说:如果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,那还谈什么谈?这家伙转身搞“台独”去了。

  为什么墙国政府就不能有点远见呢?非要等到苏联的大熊拳头压到脑门,才跟美国开始来往;非要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,才开始对外开放。2009年奥巴马兴冲冲来北京,提出美墙两国带头减排,共建国际新规范。影帝宝宝送他一句我老农听过的最愚蠢的外交回复:大墙国不搞霸权主义。今年访美时把六年前就应该答应的事主动送上去,可惜太晚了,已经换不到什么东西,奥巴马照样派军舰来南海。浪费二十五年之后,眼看民进党又要执政了,才开始向“李三条”移动。“一国两府”必然是国民党的底线,这很难理解吗?由李登辉这个地道本省人领着国民党政府走向两岸融合,对台湾民众而言,肯定比外省人的领导更有说服力。这也很难理解吗?

侨报文章:习马会如能确立“一国两府”,然后呢?

  习近平、马英九今天在新加坡作“闪电式”历史性会晤。因为北京同意会面定位为“领导人对领导人”,被解读为北京已承认“一国两府”。是否如此,目前仅止于媒体政治分析和学者专家解读,官方未明确表态。如果两岸政府对等交往成常态,不仅民进党执政后可沿用,是否发展出“一国两制”以外的两岸新框架,使两岸关系从此突破,须待习马会后验证。

  习近平主动促成习马会,两岸经三星期密集协商即敲定,“闪电式决策”或许未必深入考量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全面政治效应和深层影响。退一步言,中共在国共交往历史中反覆、推翻协议案例不胜枚举,借一次会晤就判定政策走向,可能失之大胆,预测失败的风险也高。何况将来陆方可视情势变化,只要中南海有新决策,一声令下,官媒一起“变脸”,马上可推翻许多事。

  所以台湾朝野都步步为营、谨慎从事,因为面对一个强大、政经和国际影响力急速膨胀的对手,料敌从宽、永远作最坏打算,不能一厢情愿,是合情合理的反应。

  习马会定位为“领导人对领导人”,推演成“政府对政府”的对等、平等会商。以“先生”互称都不谈“官衔”,可以是北京两岸政策大转弯,从此改变对台政策;也可能是大胆权宜之计,端视北京思维和诚意而定。如果只是权宜,台湾日后感觉被“耍”,两岸将更失互信,后果严重,也会成国际笑柄,更有伤习近平威信,都是北京须谨慎拿捏的因素。

  台湾普遍将马习会解读成“国家层次”而非政党层次的会见。民进党因此从激烈反对转而相对平和。曾任国防部副部长、陆委会副主委的林中斌及海外大陆学者严家祺等都认定,马习会是“一国两府”概念。

  “一国两府”是“一个国家,两个政府”,未违背北京坚持的“一中原则”,也吻合政治现实。“一国两府”郝柏村多年前曾提出,最近他和施明德等人共称这是“新一中原则”。一国两府和“一国两制”有精神相通之处;台湾已故学者沈君山早年提“一国两治”,即一个象征性国家主权下,实行不同制度的两个地区(一国两区),各拥独立治权。马英九强调两岸互不承认主权、互不否认治权,暗喻两岸主权重叠,这几组理念都有雷同重叠之处,都是摆脱台湾近九成民意反对“一国两制”,可用的新思维。

  即使“一国两府”被两岸认可,但承认政府,不意味等于承认国家。巴勒斯坦人建国,政府被许多国家承认,但包括美国迄今未承认巴勒斯坦建国。且政府有不同等级,包括伊斯兰国(IS)也有政府,国际间却未承认。北京早承认台北是“政府”,未必能完全消除台湾疑虑。本报日来社论指出,须进展到默认、进而承认中华民国,才能算突破,道路还很遥远。

  马习会除了政权彼此定位的重大指标外,有几大观察重点:一、大陆是否撤瞄准台湾的1500枚飞弹,马如提出,习须回应。除了陆基飞弹,海基和内陆、铁路机动发射的飞弹,涉及美中日竞争,北京可能藉这是针对“外国势力”(美日舰队和日本琉球群岛等)搪塞。而撤弹如成真,影响深远,说不定习马都有机会角逐诺贝尔和平奖。

  二、台湾如保证不独,续渐进交流,大陆可否保证不武,并停止孤立台湾,这些涉及日后两岸和平协议,习马会或可初步沟通。

  三、大陆对台湾参与国际活动能否续放宽,最终包括联合国“一国两席”(或加香港三席);两岸能否立即照原名称呼彼此的官署、官衔,以显示互相承认和对等,真正达成外交和侨务休兵。

  四、习近平能否宣示对台湾参与RECP和亚投行、一带一路表达积极欢迎。两岸领导人未来会晤可否不限“第三地”,发展成两岸领导人互访或国际场合见面,这有助争取台湾人心,对“消独”意义重大。

  两岸积怨已久,一次习马会可以改头换面,不可能脱胎换骨。“九二共识”如能成国际社会和两岸和平的共同语言,有助增强台湾安全感和加速交流。但绿营的台独立场强硬,岛内近日激烈抗争,使距70天即投票的总统和立委选情,从相对平静立即转为紧张对峙。马习会成果在台湾如何发酵、产生何种正负效应,恐非任何一方所能完全掌握。

  习近平大胆启动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,到底是帮国民党大忙,或反而帮蔡英文“助选”,成败最终须由台湾民意趋向来判定。或许这就是台湾民主体制的优点和保障,但相对也是很难克服的困难和风险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吴澧

吴澧

190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专业外语,职业外事。苟全性命于盛世,不求闻达于媒体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