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又是高考一年一度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读大学只是有个名义上的专业,方便找工作。之后,随着资历增长,有了家庭责任,工作中也掺入了管人和管钱的要素,反倒是中学里那些常识渐渐显得更重要(参看拙文《不避“有用”教“无用”》,见《南方周末》2012年10月11日)。所以笔者每年都会做几张高考卷子,特别语数外卷子,看看自己是否仍然具备中学程度。

今年语文全国卷3的古诗阅读,是北宋曹翰《内宴奉诏作》:“三十年前学六韬,英名尝得预时髦。曾因国难披金甲,不为家贫卖宝刀。臂健尚嫌弓力软,眼明犹识阵云高。庭前昨夜秋风起,羞看盘花旧战袍。”诗写得一般,但考题较有趣。第8题问:“诗的颈联又作‘臂弱尚嫌弓力软,眼昏犹识阵云高’,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?为什么?请简要分析。”我们的考题,通常将古诗当圣物,问有什么神通,体现何种感情。很少像英诗教学那样,钻入作者内心,问一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,他的语言和意象来自哪里。这道试题庶几近之?

试卷第9题问:“这首诗与辛弃疾的《破阵子(醉里挑灯看剑)》题材相似,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,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。”既然说了与“醉里挑灯看剑”题材相似,出题者在提示考生,曹诗也以爱国为纲?不过,以敝人猜想,既是宫宴奉诏,当着皇帝的面,曹将军应该有些天子圣明的考量。若是“臂健”和“眼明”,就有点怨怼了,似乎责怪皇帝没看到他的本事;而用“臂弱”和“眼昏”,就是说自己虽然心气依旧很高,却毕竟不再壮年,难怪天家不让自己上战场。末句的“盘花战袍”,许是宫里所赐,见着就惭愧,深感皇恩浩荡啊。

这是大胆假设,还得小心求证。此事最早的记录,似乎在北宋吴处厚《青箱杂记》卷六:“曹翰尝平江南有功,后归环卫,数年不调。一日内宴,太宗侍臣皆赋诗,翰以武人不预,乃自陈曰:‘臣少亦学诗,亦乞应诏。’太宗笑而许之,曰:‘卿武人,宜以刀字为韵。’翰援笔立进,因以寄意,曰:‘……臂健尚嫌弓力软,眼明犹识阵云高。……。’太宗览而恻然,即自环卫骤迁数级。”

太宗恻然?太宗感到痛心?怎么不是被曹将军的爱国心所感动啊?与笔者预设不同嘛。查《宋史》,看看曹翰干过些什么事。将军《宋史》有传,列传第十九写道:

“曹翰,大名人。……(雍熙)四年(987),召入为左千牛卫上将军,赐钱五百万,白金五千两。淳化三年(992)卒,年六十九,赠太尉。……尝作《退将诗》曰:‘曾因国难披金甲,耻为家贫卖宝刀。’翰值禁日,因语及之。上悯其意,故有银钱之赐。”

原来令太宗恻然的是曹将军太穷,刀都卖掉了,似乎还想卖团花战袍。原来这首诗是要官讨钱的?

按上面引用的《宋史》推算,赐钱时曹翰已经64岁。宋代优渥功臣,他怎么如此落魄?原来曹翰镇守颍州时贪污渎职,被下属揭发,本该砍头的,太宗想到他打天下的功劳,改为流放登州。后来重新启用,只是从前的家底都没了,所以在皇帝面前哭穷。

皇帝以其功抵其罪。那么曹将军有些什么功?《青箱杂记》说“曹翰尝平江南有功”,那是打内战的功。九江城抵抗了五个月,打下之后,《宋史》说他“屠城无噍类”——字面意义是杀到城中不再有活口。曹翰还以将庐山东林寺的五百罗汉移去开封的名义,弄来一批大船,把屠城劫掠所得的金银财宝都搬到自己家去了。

曹翰虽在北方挡过一阵契丹,但一个“私市兵器,所为多不法”的地方官,千万别去边境。别搞得两国边民齐齐怨声载道,既失内政又失外交。

为什么高考出题者将一首要官讨钱的诗当作爱国诗,而且这首诗还是内战先锋、九江大屠杀罪魁和军中贪污“大老虎”所写?或许,他们也是受人误导。《光明日报》2013年7日11日文章《紫竹斋诗话:金戈铁马武人诗》,大赞曹翰“爱国”,而且此诗的版本,用了“臂弱”和“眼昏”。

古今语境不同,我们如今见到“披金甲”、“阵云高”什么的,想当然以为是爱国杀敌;古人却一读就知道是仗着军功要赏赐。古人的诗词鉴赏水平,只怕远胜于教育部的命题专家。古人知道,作诗者的心机,往往藏在反常之处:“家贫卖宝刀”——高官怎么会家贫,太宗因此恻然。武将写诗时太正常的“臂健”、“眼明”之类,古人大概是当作“正能量”陈词滥调的。

本是觉得语文全国卷3的第8题有点意思,小心查证却查出一堆烂事。可怜了考生和网上的一本正经做题人,什么“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,但报国之心犹存,重在表达‘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’的豪情”,等等。

高考是全民关心的年度大事。出题时查一下作者的生平行状,这很难吗?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吴澧

吴澧

190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专业外语,职业外事。苟全性命于盛世,不求闻达于媒体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