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诗人TS·艾略特称“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”(《荒原》)。北美的四月,本是冬寒和春花争锋的季节;偏偏税表邮寄又在15日截止,上交山姆大叔的支票,至此不能再拖了。很多美国人觉得,这天又是四月里最残酷的一天。就连麦当劳,今年也在这一天提供一杯免费 McCoffee 为税民解闷。人们要胃里的温暖,更要心中的温暖。美国诗歌学院从1996年起,将每年的四月定为“全民诗歌月”(National Poetry Month), 试图让诗歌来减轻这份残酷,抚慰冬眠与春萌间的魂灵。而我打猪草老农,每到这个日子,也总要舞着镰刀附庸风雅,哈哈。

不过,阳历四月在我族传统诗歌里,并不是“残酷的月份”,而是踏青游玩的时节。正如杜甫所言: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今年的农历三月三日是阳历4月12日,唐人称作“上巳”——这一日游春,平日宅在深闺的女子也来曲江岸边抛头露面。大理白族至今要赶三月街。电影《五朵金花》的故事,就是蝴蝶泉边三月三,男青年阿鹏与恋人金花来相会。据说三月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倒个一千一百年回去,白族就是唐时南诏。南诏与大唐交往频繁,仗也打过几次。三月街或许受汉人影响。老农我最爱赶热闹起哄架秧子,还是来谈老杜的《丽人行》。

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。
态浓意远淑且真,肌理细腻骨肉匀。
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。
头上何所有,翠为廅叶垂鬓唇。
背后何所见,珠压腰衱稳称身。
就中云幕椒房亲,赐名大国虢与秦。
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盘行素鳞。
犀箸厌饫久未下,鸾刀缕切空纷纶。
黄门飞鞚不动尘,御厨络绎送八珍。
箫鼓哀吟感鬼神,宾从杂遝实要津。
后来鞍马何逡巡,当轩下马入锦茵。
杨花雪落覆白苹,青鸟飞去衔红巾。
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

常见初出校门的男童鞋感叹社会复杂。老农苦笑啊,真正复杂的你别说没想到,做梦都没梦到啊。男生在世,最难最难最难的事情是什么?最难最难最难的是搞不清女人穿什么衣服!就连托尔斯泰,都被怀疑有托儿太太代笔,就是不相信托翁能把安娜·卡列尼娜的衣装写得那么细腻准确。至于现在那些男作假,写到女性服饰,比如说胸罩,通常是让男主角出手一把拉掉,管它开在前面开在后面还是开在侧面。老农我对女服的知识,也好不到哪儿去,咱就跳过丽人穿的,直接看她们吃的。

就中云幕椒房亲,赐名大国虢与秦。“椒房”指皇后住的房间。据说这些房间以花椒和泥涂墙壁,使房间温暖而有香气。“椒房亲”就是皇后的亲戚。严格地讲,杨贵妃并没有皇后身分,只是“春从春游夜专夜”(《长恨歌》,以下未注明引诗同),实际上就是皇后了。游春人群中,支起的大帐篷里坐着的,是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、三姐虢国夫人和八姐秦国夫人。什么什么国的夫人是当时贵妇封号。诗末“丞相”为贵妃的哥哥杨国忠。所谓“姊妹弟兄皆裂土,可怜光彩生门户”是也。

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精之盘行素鳞。驼峰老农查过,有唐朝皇帝为调和臣子关系,请两家吃驼峰,可知珍贵。“素鳞”,通常解作白色的鱼,这有什么稀奇?亏得网友@半自动科学家 提供《读书》杂志2011年第10期朱红先生的文章《苦荬饆饠和泼生》,内中说道:“唐刘仆射崇龟,以清俭自居,甚招物论。尝召同列餐苦荬毕罗〔菜馅面饼〕,朝士有知其矫,乃潜问小苍头曰:‘仆射晨餐何物?’苍头曰:‘泼生吃了也。’朝士闻而哂之。”据朱先生考证,所谓“泼生”,应是“缕切如丝的鱼生,将初生嫩芽的殷红、叶子的翠绿和鱼丝的银白配合,相映缤纷,确是悦目。……‘泼生’这种方式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肉质的鲜嫩,山珍海味尽得其美,刘崇龟早餐所食用的,应当就即此类。刘恂说‘鄙里重之,以为异馔’,可见这道菜在当时也算得上珍奇的佳肴,这也就难怪刘崇龟会招致同僚的哂笑——一个饱食美味的仆射端出清俭的面目请客吃苦荬毕罗,实在是入戏太深。”如此看来,“素鳞”或指鱼色的银白,这里指鱼生。

犀箸厌饫久未下,鸾刀缕切空纷纶。现在的教授说,“这么名贵的山珍海味,缕切纷纶而厌饫久未下箸,不须明说,三夫人的骄贵暴殄,已刻画无遗了”(见《唐诗鉴赏辞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)。但“厌饫”两字显然是臆猜。这词牵涉到动机,老杜又不在云幕里,没跟丽人拉过话,他怎么知道吃不下是因为厌食?诛心之论嘛。会不会跟电影《五朵金花》里一样,没见到去年三月三时约定来年再相会的人,因而心情不好吃不下?老杜能猜,老农也能猜,可猜的多了。

“厌饫”这词虽是猜的,《丽人行》却在这里亮出锋芒。贵族妇女穿得好点,吃得好点,在相信命运的时代,别人未必有意见。但是,毫无节制地浪费食物,在我们这个有着儒家节俭传统的农业社会,引起的反感则是另一回事。上面所引的朱红文章也表明,当时确实以节俭为德,所以仆射刘崇龟外俭约而内奢华。

黄门飞鞚不动尘,御厨络绎送八珍。我国的吃文化,好像要到宋朝南迁之后,才真正发达起来。《周礼·天官·膳夫》最早提到“八珍”,郑玄注指八种做法,什么淳熬、淳毋的,据说第一个是酱油拌大米饭,第二个是酱油拌小米饭,真真还不如当代农家腊八粥。至于后世以什么龙肝、凤髓、豹胎、鲤尾、鴞炙、猩唇、熊掌、酥酪蝉为八珍,扯淡而已。哪里去搞?杜甫说丽人们在云幕里吃八珍,算是泛指想像的宫里生活吧。

“黄门”指宫里太监。皇帝衣黄,宫门也漆成黄色,太监则在黄门内生活。“鞚”是马笼口。为什么“不动尘”?不知道。如果飞奔送菜,应该尘土飞扬。有说小太监不是骑马,而是御马拉车,菜是装在车上,“不动尘”指慢走时的气派。也通。

箫鼓哀吟感鬼神,宾从杂遝实要津。这两句说乐声动听,客人都是大官。“要津”原指重要的渡口,用作关键职位的比喻。

后来鞍马何逡巡,当轩下马入锦茵。“逡巡”这里指顾盼自得,杨国忠来了。“轩”指大殿前面飞檐下的一横条平地(或平台),“当轩下马”是说他骑到云幕前,直接下马走上地毯;而不是远处下马,通报后才走过去。这和结句的“慎莫近前”成一对比:他人莫说当轩下马,远远隔着都不让走近啊。

杨花雪落覆白苹,青鸟飞去衔红巾。这两句放在诗中别的地方,那是写景:春末的杨花纷纷落在水中白萍上,鸟儿飞去时衔走了一条红巾。这里其实该用“萍”字。但这首诗通篇押的上平韵十一真,此韵包括“苹”字;而“萍”字在下平韵九青之内。好在两字可通假,老杜借用了一次。这两句现在很突兀地插在写人中间,就有一段男女八卦。这种东东,咱就从《唐诗鉴赏辞典》里抄一段算了。

“北魏胡太后曾威逼杨白花私通,杨白花惧祸,降梁,改名杨华。胡太后思念他,作《杨白花歌》,有‘秋去春来双燕子,愿衔杨花入窠里’之句。‘青鸟’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,唐诗中多用来指‘红娘’一类角色。章碣《曲江》诗有‘落絮却笼他树白’之句,可见曲江沿岸盛植杨柳。又隋唐时期,关中地域气温较高,上巳(阴历三月三日)飘杨花,当是实情。‘杨花’二句似赋而实比兴,暗喻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。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载:‘虢国又与国忠乱焉。略无仪检,每入朝谒,国忠与韩、虢连辔,挥鞭骤马,以为谐谑。从官监妪百余骑。秉烛如昼,鲜装袨服而行,亦无蒙蔽。’他们倒挺开通,竟敢招摇过市,携众遨游,公开表演种种肉麻丑态。”

杨家堂兄妹从小一起长大,关系亲密很正常。只是在唐代习俗中,这种亲密可以表现到什么程度,特别在公众场合可以表现到什么程度,我老农就不知道了。看来,杨家兄妹是违反了唐人公众场合的礼仪。虢国夫人或许行为比较随便,但由此说她和堂哥私通淫乱,证据何在?老杜也厕身谣诼者中,简直有污诗圣清名。

炙手可热势绝伦,慎莫近前丞相嗔。这是直接攻击国务苑宗理了。唐代待民太宽松,有关方面居然没有请老杜喝茶。

杜甫诗中确实反映民间疾苦,但他极少攻击官家,也极少批评官员。《丽人行》讽刺杨家兄妹,必定是杨家兄妹真的民怨很大,过街老鼠般人人唾骂,老杜才会这么写。要是读《旧唐书·杨国忠传》,安史之乱似乎由他负全罪。又是屡兴大狱,陷害忠良;又是攻打南诏失败,让朝廷没有可调之军;又是激怒安禄山,安的兴兵口实就是为天下除杨国忠;战事遽起,又反对哥舒翰坚守潼关,逼迫哥舒出战,兵败被俘;于是长安无险可守,皇室仓惶西走,帝都沦陷。但一般人未必对政治那么感兴趣,能让他们气愤的,还是生活奢侈和行为不检。《丽人行》讽刺的恰是这两样。

后来皇室西逃至马嵬,禁军造反,砍了杨国忠脑袋。怕贵妃报仇,又要取玉环性命。“六军不发无奈何,宛转蛾眉马前死。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君王掩面救不得,回看血泪相和流。”贵妃贴在脸上的金属小亮片(花钿)掉在马前尘土里,《长恨歌》这一句所暗示的太真死状,真是沉痛。虢国夫人等也为乱兵所杀。杨国忠的几个儿子,逃至各地的,也先后被人擒杀。

老杜此诗讽刺杨家兄妹,那么,能否上纲上线,称之为曝露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?至少,农家觉得杜甫不是这样想的。杜诗中“曲江”十数见,奇怪的是,《唐诗鉴赏辞典》中有关文章,并没有互相参证。安禄山攻占长安后,未能逃成的杜甫写过一首《哀江头》(也收在这本辞典中)。也是春天,“少陵野老吞声哭,春日潜行曲江曲。”写了《丽人行》四年后,再回忆昔日风光,丽人们成了大唐盛世的象征:

忆昔霓旌下南苑,苑中景物生颜色。
昭阳殿里第一人,同辇随君侍君侧。
辇前才人带弓箭,白马嚼啮黄金勒。
翻身向天仰射云,一箭正坠双飞翼。

那时,贵妃就站在玄宗身边。身边的宫女,射箭射得那么好,简直能和叛军较量较量。杜甫对丽人,并没有某些评论家的强烈阶级仇恨。诗人痛惜的是“明眸皓齿今何在?血污游魂归不得!”

官军收复长安后,杜甫做过一阵小官。当时长安破败,为养家活口,诗人决定南下四川。离开之前,写了《曲江》二首七律。抄录其一:

一片花飞减却春,风飘万点正愁人。
且看欲尽花经眼,莫厌伤多酒入唇。
江上小堂巢翡翠,苑边高冢卧麒麟。
细推物理须行乐,何用浮荣绊此身?

韶华已逝,老杜不再有官瘾“浮荣”。从前气派的石麒麟等,现在还不是倒在荒草里?吃饱饭,喝点酒,“行乐”赏残春,就不错了。诗人现在更关心自己家庭的命运,丽人已不在思绪之内。

《丽人行》通篇用上平韵十一真。虽说十一真是比较好用的大韵,但通篇不转韵,就连不须押韵的奇数句也常常押韵,杜老的语言天才,实在令人高山仰止。换个人写,这首诗至少会用三个韵,我们可以在换韵处分段。现在就只能体会老杜的歌行如流云无碍了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吴澧

吴澧

190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专业外语,职业外事。苟全性命于盛世,不求闻达于媒体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