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今年高考尚未结束,6月8日,就有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在《中国青年报》上拍胸脯:今年的“试题就是让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、宿构套作,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”。老农见了大笑,赶紧将报道存档,等分数下来,再和专家对对账。

与上述报道同一日,新华网也发了篇报道,《流水线生产“高考人才”,能赢得未来吗?》,贬抑三所“高考牛校”,河北省衡水中学为其一。河北考的是教育部命题专家出的全国卷(新课标I)吧?衡水中学成绩如何?——再次包揽文、理科省状元;文科前十名占其九,理科前十名占其六;若点算前二十名,则文科进了十七人,理科也有十人占半数。专家苦心拟制的要让考生“无计可施”的试题,看来并未撂倒那些最是“陷身于题海战术”的考生。

专家声称,要让“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、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”。不过,考题本身是否够得上这两条标准?全国卷(新课标I)作文“山羊过独木桥”,“双方队员两两对决,同时相向而行,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,能突破对方阻拦、成功过桥者获胜。……有一组比赛,双方选手相遇时,互相抱住,转身换位,全都顺利过了桥。”这两个共赢生,难道是今年“春晚”上表演《梦蝶》的那一对杂技演员?居然能在独木桥上相抱转身?结果是一起掉下桥吧?这种题目,实在谈不上具备观察现实的能力。

今年安徽高考作文,“表演艺术家说:演员是在演戏,不是念剧本,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。剧作家说:剧本是一剧之本,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;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,就可能违背创作的意图”,网上公认最难写、最“奇葩”。却也与思辨能力没多少关系。这里需要的只是一些经验,比如,看过粤剧老电影《关汉卿》。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(马师曾饰)和粤剧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红线女(饰朱帘秀),常在一起切磋唱词。就从这里写起好了。

考生觉得难写,大概是因为试题里的对话很有大强国特色,很生硬,逼得考生以为他们只能在演员或编剧的立场中两者取一,但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事情并不这么绝对。演员改台词,通常是认为于剧情更合适;编剧却轻用“随意”两字,似乎演员故意捣蛋。真在排练场,或许就要吵架了。如此文字,连给考生作个礼貌用语的样本都不成。

真正要求思辨能力、能和法国“高考”(中学毕业会考)那类“是否拥有了选择就是自由”之题有一拼的,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:“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,所以你是自由的;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,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。”这话来自卡夫卡,德语作家最爱思辨了。卡夫卡的意思,应与哲学上所谓“自由意志”有关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是如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;相关的历史唯物论问题是历史如果有规律,必然走向某一状态,那么如何理解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。这题目该讨论自由意志是否存在,以及由自主选择带来的道德责任。

不过,高考才结束,就听说有上海考生的作文被电视台表扬了。写的是美国看着自由,其实不自由;中国被西方说不自由,其实很自由。严格讲,这是审题错误。而且,要是鼓励仗着“政治正确”榨高分,那作文也太好写了。比如,最难写的安徽题目可以这样写:编剧和演员一起坐下来,看着墙上贴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一个词一个词地对照,谁的台词更符合那二十四个字,就听谁的。

高考改革并不是要与考生为难。天道酬勤,即使陷身题海战术,考生努力了,也该有收获。老农我觉得语文考考本色的字词句篇就够了。当今实情,就算命题人想出了法国式的题目,考生也未必理解,阅卷教师也未必知道如何评分。如果一定要考思辨能力,不妨向数学试题学习,一步步引导考生。

也是6月8日,网上见到“上海发布”贴出了部分数学考题,就看了一下。理科第22题是最难的吗?有直线 ax+by+c=0;若(ax1+by1+c)(ax2+by2+c)<0,则称点(x1,y1)和(x2,y2)被该直线分割。换成大白话,就是坐标平面上有条直线,两边各有一点。为什么用数学式子写得怪里怪气的?因为后面要用到。接着第(1)小题用实例帮助考生理解这一“分割”定义;第(2)小题用双曲线引出渐进线;由此启发考生想到分数最多的第(3)小题里的曲线,其渐进线就是Y轴,所要求的证明则可用“分割”定义完成。其实作文也可以这样,分成几块写,引导考生逐步展开思辨过程。

(本文已于7月17日见报,报文版被官员删去核心价值观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吴澧

吴澧

190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专业外语,职业外事。苟全性命于盛世,不求闻达于媒体。

文章